
《道德经》是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学典籍,微言大义。尽管《道德经》行文流畅,言简意赅, 现代人阅读仍然是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很难读懂原文。
一、 本人初读原文之疑惑
初读老子《道德经》,即使参考了好几个版本的注解,仍有感觉词不达意或者逻辑不严密之处,原因是能参考到的多种版本注解也没有正确合理地解释原文。例如“恒使民无知、无欲”、“知不知,上;不知 知,病”、“十有三”等。《道德经》全文,多处出现“愚”的治国思想,例如第六十五章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 将以愚之”,第三章“弱其智……恒使民无知、无欲”。按照现代的世俗理解,“愚民”思想的价值取向不对,这是现代人最大的疑惑。此外,原文多处出现“敢”、“仁”,且使用否定词居前,例如第三章“使夫知者不敢为也”、第六十七章“不敢为天下先”、第六十九章“吾不敢为主,而为客;不敢进寸,而退尺”、第七十三章“勇于敢则杀”,第五章“天地不仁……圣人不仁”、第十八章“大道废, 有仁义”、第十九章“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”、第三十八章“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”。可见老子并不提倡“敢”、“仁”,这也是现代人较多疑惑之处。随易缘老师学习《道德经》,对原文许多章节的理解才回归正道。例如“愚民”思想的正确理解 应该是断绝妄念,远离巧智诡诈,复归纯朴;“敢”应该理解为狂妄、胆大妄为、妄作非为,无敬畏 心;“仁”应该理解为偏袒、偏爱,不公正。二、 论道之高明
初读未带向道之心,对于有些描述修道章节的解读不得要领,例如第一章“恒无,欲以观其妙;恒有,欲以观其徼”、第二十五章“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”,又如第二十一章“孔德之容”。易缘老师注解《道德经》,不仅见解境界更高,而且行文注解简洁易懂,包含相关典故,读之一扫以往理解的困难和茫然,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。例如易缘老师注解中讲述了老子经常穿梭时空, 观察过去与未来,观察万物来龙去脉,了解起因、过程和结果,体会事物发展的奇妙造化,描述时 空隧道的见解。又如,表象、称谓等名相皆是事物在某些时空的外在,并非本质的长久存在,因此,“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”指导我们处事需要破除名相,通达本质。无为,并非无所作为,而是达到了有为的极高境界,这种境界叫无为而无不为,而且要行善念,淡泊名利,功成弗居,达到“太上, 不知有之”的自在境界。三、 修行之法门
《道德经》原文内容不仅涵盖修道、悟道、弘道,还包括治政、军事、警示等。修行的法门说简单也简单:“大巧若拙”——日常诵读原文为“拙”;正确理解原文意义为“巧”;在各个道场修行能自如使用原文思想为“大巧”;能够自如应用并能做到原文随口而出,是谓“无为”。诵读以记忆,虽“拙”实“巧”,只有记住了,才更好地做到理解和应用,才能做到举一反三, 才能更好地传道解惑。尚忆教育为我们记忆《道德经》提供了一个法门——九九归真记忆系统:先诵读至朗朗上口, 正确理解原文意思,分析全文和各章节的结构,内容归类和逻辑引导,全文章节联想制定记忆路径索引。跟随易缘老师学习《道德经》之前,我曾经在读各家注解时发现不同版本的《道德经》原文还存在差异,我还关注过其中的差异之处,但是在记忆时未能破除差异的“名相”,导致记忆诵读时出现版本差异处卡壳的情况。经过易老师指点,我明白了原文记忆的关键是原意与境界。文字版本的差异对于理解和记忆原文则显得无关痛痒, 拘泥于瑕疵则是执迷于名相。“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” 道场也具有名相的特征,最好的道场不仅仅是专门静修的之所,而且还应该是每天学习、工作、 生活的学堂、职场、家庭。在不同的场景,在不同的角色,都应该以无为、平等(“不仁”)之心处事,做好每个场景、每个角色要做的事情,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馀;修之于乡, 其德乃长;修之于邦,其德乃丰。”在学堂做到“为学者日益”,在职场做到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传承大智慧,弃绝小聪明。作为初入道门的为学者,我们应该虚心向道,持续学习,日益精进,只有长期持续修行才能“无为,而无不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