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“死记硬背”的习惯,是什么时候养成的? 二维码
102
发表时间:2020-06-15 13:58 文/尚忆大脑教育 张海洋 大部分孩子都习惯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,机械地背课文、背单词、甚至背数学公式。死记硬背的学习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。 众说纷纭 孩子们这种死记硬背的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呢? 有些人,认为死记硬背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,大概在小学高年级或初高中的时候养成的。 有些人,认为死记硬背是学校教的,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养成的。 有些人,认为死记硬背是孩子父母教的,大概四、五岁左右就养成了。 那么, 死记硬背的习惯究竟是什么时候养成的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“死记硬背”的本质。 死记硬背,“揪”其本质 我们来看《诗经》里的这首《关雎》: 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 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 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 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 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 如果,我们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背诵这首《关雎》,是怎样背的呢?无非就是读啊读,读好多遍,慢慢朗朗上口了,然后就终于记下来了。 死记硬背,其实,主要依靠反复的诵读,而在诵读的时候,我们真正记住的是什么呢?就是这些文字的声音! 由此可以知道,“死记硬背”的本质其实是“声音记忆”! “究”其根源,得要感恩 当我们在回忆《关雎》这首诗的时候,大脑中不断涌现出来的,就是一连串的声音。你不妨检验一下,当你背到“求之不得”这句的时候,下一句“寤寐思服”是不是以声音的形式跳到你的脑海中的呢? 既然死记硬背的本质是声音记忆,那么,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依赖声音记忆的呢? 事实上,出乎很多人的意料,我们从刚一出生(甚至在母胎里的时候),就开始依赖声音记忆了。 因为,我们出生之后,首先要学习的,就是母语。要想快速学好母语,就需要有很好的听力,要对声音非常敏感。因此,每个小孩生下来,声音记忆就是一种先天的、优势的记忆方式。 从这个角度来看,死记硬背(声音记忆)其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记忆方式。 我们从刚出生就开始运用死记硬背,一直用来学习母语,大概到了六、七岁的时候,母语学得差不多了,很自然就会继续运用这种方式来记忆诗词、文章。 在我们小的时候,死记硬背(声音记忆)确实帮了我们很大的忙,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轻松掌握母语,能够轻松地与人交流,能够流畅 所以, 我们每个人,都应该感谢死记硬背。 与时俱进,适时切换 然而,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,我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地需要理解才能掌握了。如果这个时候,我们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习惯之中,那么,面对那些越来越抽象、越来越复杂的知识的时候,我们就很难应付了。 另外,声音记忆这种能力,是有高峰期也有衰退期的,小时候我们处于学习母语阶段,所以这个能力是很突出的。但当我们慢慢长大,大约小学四、五年级左右,这个能力就开始慢慢减退了。尤其到了成年之后,许多人就会发现,以前读两三遍就能记住的内容,现在读了很多遍都记不下来,就是因为声音记忆的能力已经大大衰退了。 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,我们应该慢慢从声音记忆切换成图像记忆(理解记忆),才能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。 然而,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切换,还是继续沿用死记硬背的习惯,自然就会感觉到学习越来越吃力。
文章分类:
推荐文章
|